
建设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,是四川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,立足省情实际,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、构建“大卫生、大健康”格局的重要改革举措,通过强化县域党委、政府主体责任,集聚资源、创新机制,着力在健康治理、服务能力、人居环境、群众健康素养等方面破解制约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,探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县域健康优先发展路径。建设工作纳入了2024年省委办公厅、省政府办公厅《关于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四川的意见》、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深改委工作要点等。自2024年启动以来,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效,积累了一定经验。
2025年,建设工作继续扩面深化推进,各地积极踊跃参与建设工作,重点围绕长效机制建立、服务体系优化、改革经验固化推广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,推动县域探索从“立柱架梁”向“积厚成势”迈进,切实让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。为及时反映进展、交流做法、学习互鉴,我们继续策划推出“2025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进行时”系列报道专栏,将积极踊跃参与建设的各县(市、区)工作做法和成效进行交流,助力健康四川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新津“四高”策略
绘就健康城市新图景
“真方便!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降压药,不用每个月往区上医院跑了!”在成都市新津区五津街道吴店村,村民王阿姨拿着刚从村卫生室取到的慢病药品,连连称赞。
家门口的“慢病配药”服务,解决了村民每月往返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取药的难题。这一看似平常的民生“小事”,背后却是新津区深入推进“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”建设,将健康政策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。
作为首批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孵化县和成都南部重要门户,新津区秉持“大健康、大卫生、大服务、大共享”理念,以“高位统筹、高效协同、高智赋能、高质惠民”的“四高”策略为路径,不仅实现区域人均期望寿命83.88岁,孕产妇死亡率连续22年为零的成绩,也让健康红利惠及每一位群众,为健康四川建设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新津方案”。
高位统筹破题:
以“三强化”筑牢健康城市“制度根基”
健康城市建设,顶层设计是关键。新津区从“高位”破题,以“三强化”构建起健康优先的制度体系,让健康理念深植城市发展肌理。
强化组织体系,把准健康发展“方向盘”。新津区成立由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健康领导小组,将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纳入党委、政府核心工作清单,连续两年健康相关工作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和区经济工作要点,2025年被纳入新津区委、区深改委1号文,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健康事业发展“定方向、立规矩”。
强化政策矩阵,织密健康保障“制度网”。围绕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,新津出台《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《卫生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》等核心文件,联动多部门发布40余项配套政策,覆盖生态文明、全民健身、健康产业、中医药发展等领域。这一套政策“组合拳”让健康理念不再局限于医疗领域,而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。
强化宣传引导,激活全民参与“源动力”。为了让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,新津编写《伴行成长》《津津讲中医》等特色读物,通过线上新媒体、线下宣传平台等渠道广泛普及,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.58%。在体卫融合方面,多场大型体育赛事吸引居民参与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1.4%,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达95%;在医教融合领域,中小学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常态化,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60.95%。此外,2024年新津绿色食品产值超170亿元、居成都首位,健康食品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高效协同解题:
以“三个一”激活卫生资源“最大效能”
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与群众需求多元的矛盾,如何破解?新津区以“下好一盘棋、织密一张网、拧紧一股绳”的“三个一”思路,推动卫生资源高效整合,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。
下好“一盘棋”,搭建上下联动的“责任共同体”。新津出台43个医共体建设配套文件,区财政每年统筹约9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,将全区14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统一管理,打破机构壁垒,形成“区级医院牵头、镇街卫生院联动、村卫生室兜底”的分级诊疗网络。
织密“一张网”,构建集约高效的“管理共同体”。加快推行医共体“八统一”管理,通过“编制池、人员池、岗位池”统筹调配,每年节约人力成本550余万元;截至目前,核定公立医院“编制+员额”2243名,核增员额人员605名;引进培育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450余名。同时,以“信息化”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,2024年就节约资金260万元。
拧紧“一股绳”,形成资源下沉的“服务共同体”。整合建立8个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,推动区级优质资源“线上+线下”同步下沉:区级医院常态化派驻27名医务人员到镇街卫生院,实现全覆盖;创新社区“健康管家”服务模式,让“慢病配药、远程问诊、医保结算”等7项健康服务“不出村”,村卫生室医保覆盖率100%,真正实现“小病不用跑、大病有依靠”。
高智赋能答题:
以“三张图”实现健康服务“精准滴灌”
数字化时代,健康服务如何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?新津区绘制“三张图”,用数据赋能健康供给,让服务更对“胃口”。
绘制“人口+医卫资源”地图,找准资源配置“薄弱点”。按全人群、0-3岁儿童、65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分类,标注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、村卫生室、120急救网络医院、托育机构等资源位置。根据地图分析,发现五津街道城北片区人员集中,医疗资源不足后,立即启动红石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,其中包含735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预计2025年底前竣工,将有效填补区域服务空白。
绘制“人口+健康状况”地图,提升服务供给“精准度”。通过整合区域人群生理指标、疾病风险、就医史等数据,绘制人群健康分级、重点疾病分布、重点人群(艾滋病患者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、肿瘤患者等)管理图谱。依托图谱,新津布局区域“睡眠中心”、强化肿瘤专科能力、开展“两癌”精准筛查、建立慢阻肺等专病中心,让健康服务“按需定制”。
绘制“人口+行业监管”地图,守住医疗质量“安全线”。动态抓取各医疗机构系统数据,实时呈现医共体管理、医保使用等重点指标,支持“医共体-医院-科室-个人”层层下转。通过这张地图,实现重点事项智能化预警、重点任务自动化推送。2024年,通过智能预警发现医保资金异常线索超3000条,区域内住院人均费用下降3.8%,既守护了医保基金安全,也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。
高质惠民收题:
以“三转变”让健康福祉“全民共享”
健康建设的最终目标,是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新津区通过“三转变”,让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。
从“卫健独角戏”转变为“城市大合唱”。线上,城市运行中心整合卫健、医保、民政等56个部门、61个行业平台数据,实时监测分析空气质量、120急救等119项城市健康体征,实现智能化预警调度;线下,多部门协同发力,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,文体部门建成120公里健康绿道,爱卫办推动省级卫生镇村100%覆盖,建设市级健康村镇42个、健康机关、医院、学校等健康细胞60个,组建健康互助小组8支达300余人,让健康成为城市的“标配”。
从“医疗为中心”转变为“健康为中心”。利用健康大脑识别区域内群众负担重、易于干预的病种,聚焦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首批建设4个专病中心,实现“预防-筛查-管理-治疗-康复”全周期管理;建立14个全专结合门诊,53支家庭医生团队联动基层微网格,提供“一对一”健康服务。同时,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,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健康保健中心,扶持2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,让“治未病”理念深入人心。
从“看病占主导”转变为“服务多元化”。呵护“出生1000天”,建成省级普惠性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,为0-3岁幼儿提供一站式服务;关爱老年人,完成1100余户居家适老化改造,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7.8万余人次;关注心理健康,建成失智老人托养、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等“三中心”,联动多部门打造区域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、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、职工心灵驿站,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20%,让每一个群体都能感受到健康关怀。
如今,行走在新津城乡,健康公园点缀街巷,村卫生室服务便捷,群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。作为“成南门户”,新津区不仅用“四高”策略绘就了健康城市新图景,更以门户担当为健康四川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未来,新津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在健康城市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探索,让健康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、群众最坚实的幸福底气。